青春,在奉献中淬炼成钢——“向靳祥生同志学习”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13-03-26 10:53:00供稿: 作者:阅读次数:

2012年12月20日,是靳祥生同志魂归故里的日子。灵车从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将他的骨灰运回了老家安徽萧县刘套镇。

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挤满了狭窄的乡村小道,灵车开到村头,便再也走不动了。泪眼婆娑的妻子紧紧的抱着靳祥生的照片,步履维艰!

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这条回家的路,靳祥生走得实在太难太难……

如果说儿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故事给予我们的是对“舍小家保大家”的懵懂理解,那么,靳祥生同志则是在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当代青年践行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和感恩。

宝剑锋从磨砺出 “门外汉”终成“业务通”

“他刚来那会,正是淮南工程处最困难的时候,能有大学生愿意过来,简直就是爆炸性新闻”,处长助理梅家敏回顾那段记忆时感慨地说。

2004年9月的一天,淮南工程处迎来了数年来第一批大学生,其中一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最惹人眼,“对他印象深刻不是因为他个高,人帅,而是他的微笑,是那种能够让人心头一暖的笑”,的确,“阳光般的微笑”始终是靳祥生的“招牌动作”。

可以说,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靳祥生,刚开始对冻结施工行业是一窍不通的。“小靳这孩子特别聪明,又勤学肯干,不怕吃苦,那时候经常没事拿个小本子来跟我们这些老工人‘套近乎’”,一位老师傅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他跟别的年轻人不太一样,身上透着股钻劲。”

“在工地的生活不比在学校里,项目部偏僻、荒凉,平时也没啥娱乐活动,我们无聊的时候会打打牌消磨时间,靳祥生偶尔也会参与,但大部分时间他不是跟着值班师傅在冻结站房、地沟槽里转悠,就是在办公室里‘啃资料’。”

在刘庄项目部,靳祥生还只是个小小的技术员,正是凭着这股子“钻劲”,他很快掌握了冻结工艺流程,从项目进点、打钻、地沟槽施工,到站房安装、冻结、开挖,一直到项目竣工,他不仅成功跨越了专业不对口造成的“障碍”,还熟练掌握了冻结施工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形式了自己独到的技术见解。

“真不敢相信,当时我们按照小靳提出的思路设计的外排、内排、中排和防片帮的4排群孔冻结法竟然被专家论证会全票通过了,我们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曾经与靳祥生同在口孜东项目部共事的小朱说,“消息传来,整个工程部都沸腾了!”

口孜东项目是淮南工程处2005年承建的冻结施工工程,其主井737米的冻结深度在当时中国煤矿建设史上尚属首次,在冻结法凿井技术施工中也未有先河,号称“亚洲第一井”。

那一年,靳祥生不到26岁,是淮南工程处最年轻的工程部长。

靳祥生在口孜东一待就是三年,这三年也是他成长最快、收获最多的三年。

“以前是我们带着小靳学习,后来我们教不了了,都是他在带着我们学习。”

2012年8月,靳祥生刚被提拔为副总工程师。

拒绝高薪,扎根矿建“痴心”不改

同样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靳祥生的很多同学,有的在大企业当了领导,有的自己开了公司,车子、房子、票子应有尽有,让人艳羡。而靳祥生却“窝”在工地做起了“泥瓦匠”,有的朋友劝他“你说你吧,现在要技术有技术,要能力有能力,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收入也不高,干嘛还当个宝贝,干脆离开得了”。每每提及此事,靳祥生总是淡淡一笑“他人有他人的活法,我有我的选择!”。

“当时有一家单位用年薪30万挖他,他都没走”,处长陆卫国回忆说,“这孩子实在,这也是我特别欣赏他的理由”。

30万哪,对于任何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而言都是不小的诱惑。这不仅意味着待遇的提高,还可以让父母早日摆脱那两间低矮破旧的瓦房,为妻子儿子购一处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小窝”,一家人共叙天伦之乐。

然而,在这个大大的“金苹果”面前,靳祥生却舍弃了唾手可得的高薪待遇和优渥生活,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

“我和小靳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就业难,有公司愿意留我们就已经很感激了,哪能挑肥拣瘦的。小靳私下里常念叨企业和领导对他的培养,有着农村孩子朴素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说到这里,与靳祥生相识12载的同窗密友兼同事的李子祥忍不住声音哽咽了。

男儿如果有泪,不是因为惧怕,不是因为疼痛,只因触碰了那根最柔软的心弦……

“说实话,那年要不是小靳千里迢迢把我挖来,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漂着呢……”话未说完,李子祥喉头凸动,泪要涌出眼眶,他很利索地把用食指轻轻一揉,复归常态,继续用那类似于京剧花脸的沉重嗓音,回忆着兄弟的点滴……

李子祥是靳祥生参加工作第二年加入淮南工程处的,也是靳祥生竭力向领导推荐并舟车劳顿亲自接过来的,“刚来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会,小靳就手把手得教我,他把他在项目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悉数传授给我,都说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他就从来不曾想过,别人学会了会不会威胁到他……”

冻结站,地沟槽……我们无法丈量他热爱的职业,却可以用我们的所看、所思、所听,去掂量他那每一份沉甸甸的感恩。因为感恩企业,他无视高薪诱惑;因为感恩企业,他愿意与他人共享成果。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一颗质朴的“感恩之心”,靳祥生用他的行动奉献青春,感恩企业。

凯歌音犹在,“英雄”难再回

2010年,淮南工程处承揽了安徽板集煤矿三个井筒的修复工程。用冻结法修复破损井筒,在国内同类地质条件的矿井中尚属首次,施工难度大、施工条件复杂。在考虑项目负责人时,领导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在口孜东、母杜柴登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靳祥生,任命他担任项目部常务副经理。接到任命通知后,靳祥生是既欣喜又倍感责任重大。

“项目部刚进点时人手不足,他就亲自上阵,脏活累活抢着干,大家休息他也不停,晚上甚至没时间洗漱满身泥巴躺倒就睡着了,跟着他干,虽然累,但心里佩服!”

“这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真是不要命!”这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评价最多的一句话。

“有一次项目部急需氯化钙,我们人手不够,3000多吨的氯化钙要在半个月内溶解完毕,靳经理不等不靠,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带着工具就上去了,常在项目部的人都了解那个气味,难闻的受不了,更何况是连续几天没日没夜的连轴转,靳经理双手都被腐蚀烂了,也没听他抱怨过一声”。

凭着这股子敢打敢拼的干劲,该工程终于成功度过了冻结修复的关键时期,效果逐步显现,按理说,这时靳祥生可以松一口气了,可他还没来得放松,新的任务又来了。

为了配合西部市场开发,靳祥生被抽调至西部办负责市场开拓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全处上下还沉浸在成功中标内蒙巴愣2个多亿特大工程的喜悦中时,却传来了靳祥生车祸去世的噩耗!谁也不曾想到,这趟内蒙之行竟成了永诀!

哀乐低回,草木含悲!凯歌音犹在,英雄难再回!

上一条:羽化成蝶——“向靳祥生同志学习”系列报道(之三)
下一条: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向靳祥生同志学习”系列报道(之一)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