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交界处的淮南工程处基地大院建处至今已近40个年头,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处机关于2009年搬迁至淮南市内,院内留置职工100余户,其中。大部分为淮南处、冻结处和钻井处的退休人员,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
由于基地大院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方圆10余公里内无大型医院,院内众多退休职工身体健康和病情诊治的责任就落在基地诊所的肩上。多年来,仅有5人的诊所坚持以服务效率为主线,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维护职工身体健康为目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基地这个“孤岛”上,给院内的职工和留守老人们带来了健康与欢乐。
“坚守”既是责任,也是承诺
“谁不向往城市生活,谁不想享受生活,可是我们的岗位既然在这,我们就要“坚守”,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承诺。这是诊所负责人程卫东在领导到基地慰问时说过的一句话。诊所目前有5人,除了程卫东外,其余4名同志都是护士,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这个年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上要赡养照顾老人,下要看护子女上学、担负家庭教育重担的年纪。为了既不影响工作,又不忽视家庭义务,她们每天都是早到晚归,常年的来回奔波,使他们的脸上挂上了不应有的沧桑。尽管如此,每当退休老人们步履蹒跚的走进诊所,她们都马上笑脸相迎,嘘寒问暖,耐心询问老人们的病情,多年的经历与磨合,她们已能对基本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自2009年以来,诊所5人始终坚持24小时值班制,随时为院内职工提供医疗服务,接待问诊、治疗3000余人次,夜诊120余次,中秋、春节留勤30余个工作日、紧急情况为职工联系大型医院20多次,解决了院内留居老人的有病“愁”问题,尽到了诊所的职责,以实际行动印证了“坚守既是责任,也是承诺”的誓言,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难题,消除了后顾之忧。
诊所人员的“特别兴趣”
现代通讯工具“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欢乐,人们在闲暇时打游戏、上网、看电影电视,乐在其中。可是,基地办诊所人员对于手机还有一个特别的兴趣,就是“看天气预报”。尤其在梅雨季节更是关注。通过了解,我们得知,此特别爱好另有原因。
淮南处基地所处地处低洼,院内有南、中、北三个居民区,居民房屋2010年就被淮南市鉴定为“危房”。每到梅雨季节,院内极易汲水,使“危房”处于汪洋之中。在此期间,潮湿天气给院内老人造成的病情隐患和房屋倒塌、人身伤亡的隐患时刻存在,淮南处的党政领导每到此时异常担心。
2010年的一次特大降雨使“担心”得到了见证,而此时,诊所人员的特别兴趣使他们提前了解了天气情况,购买了大批伤风感冒及消炎药品,添置了临时救治的医疗器械,使频频出现的病情得到及时抑制。诊所5名工作人员连续半个多月天坚持24小时值班,并事先准备了自行车,经常性的到到患病职工尤其是退休老人的家中了解病情,及时诊治。从院内水情发生到平安度险,连续半个多月时间,诊所上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埋怨,没有一个人离开大院。
“危难时刻见真情”,同样的场景在2012年的10月又重新上演了一次,诊所人员的“特别兴趣”使他们做到了提前准备,防患未然。
“多样化的服务”在这里同样重要
基地大院虽偏居一隅,但现代网络、通讯的不断进步使院内职工对外界同样了解,享受生活、享受服务同时也是他们的需求。
针对职工的要求和工作需要,基地诊所积极与特凿社区联系,在诊所设立了社区医疗服务站,并以此为平台发挥了医务人员的“多能”作用,除正常的病情诊断、治疗外,还开展经常性的医疗宣传和为退休职工提供量血压、测血糖、医疗咨询等便捷服务。同时,为了更加方便职工和退休老人联系、咨询,诊所还向他们提供了专线电话,并实行2人制24小时值班制度,并向院内职工、家属提供了值班电话,受到职工的热烈欢迎。据统计,仅2015年以来,诊所宣传医疗、疾病预防知识达30余期,提供各种营养、卫生咨询120人次,义务为职工和退休老人量血压、测血糖200余人次,得到院内职工的一致赞扬。
除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规范的管理同样重要。为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做到“提前告知预防,防止病情转化”,诊所在原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对每位慢性病患者和特殊人群进行了精确管理。在这里,每一名职工、家属都有一份详细的健康档案,记载了病人的患病高发期及身体状况、病情变化。
“坚守既是职责,也是承诺”,基地办诊所以他们踏实的工作和无私地奉献兑现着自己的承诺,他们无愧于大院职工“健康使者”的光荣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