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语:5年里,林桂皖盯住陕甘交界的矿建市场,在西北地区打响了“中煤特凿”品牌,创造产值累计达到6亿元……如今,已经57岁的他仍旧坚守在冻结法矿建施工一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1975年,20岁的林桂皖来到位于淮北市的安徽省燃料化学工业局34工程处(中煤特殊凿井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工作。从此,他便与矿山建设结缘,与特殊凿井事业结缘。
2007年,52岁的林桂皖带队进驻陕西省亭口镇胡家河煤矿,那是中煤特凿公司首次使用冻结法进入西部施工。5年后,以胡家河煤矿为圆心,在50千米的半径内,林桂皖承揽了孟村煤矿、核桃峪煤矿、高家堡煤矿等深井井筒冻结工程,产值累计达到6亿元。
“这些工程都是林总一锤一钉‘敲打’出来的!”谈起林桂皖,高家堡项目部的常务经理彭承充满了敬意。
诚心助人有回报
2008年,甘肃省正宁县核桃峪煤矿开始建设。尽管矿井建设方开始并没有采用冻结法施工,但林桂皖依然与其保持友好关系,主动帮其出谋划策,义务帮助他们解决建矿施工难题。谁知,当用普通法掘进至80米时,矿井井壁突然出现淋水;掘进至460米时,出水量大于每小时100立方米,注浆无效后,井筒掘砌被迫停工。
2010年12月,核桃峪煤矿建设方决定采用冻结法施工。由于对工程的了解以及对矿井建设方前期工程的真诚帮助,林桂皖获得了矿方的信任,最终通过竞标顺利承揽了该矿风井井筒修复冻结工程……
一诺千金跑市场
“为了一个工程,3年里他跑了上百趟。”中煤特凿公司的驾驶员徐师傅感慨道。有一次大雪封山,为了洽谈一个项目,林桂皖硬是冒着危险上路。结果,他们连人带车在312国道上被堵了半个月。“当时气温只有-20℃,我们裹着衣服缩在冰冷的车厢里,每天只能就着开水吃方便面……”谈起那次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徐师傅的眼里噙着泪花,“林总盯住西北陕甘地区这片市场不容易啊!”
全力以赴闯难关
2007年11月3日,胡家河煤矿主副井凿井工程开始施工,9台钻机同时开钻。第一天开钻几小时后,钻孔全部漏浆,迫使多台钻机停钻。进尺慢、断钻杆、卡钻具、掉钻头、难纠偏等困难接踵而至,一台钻机12小时只能钻进几米。
林桂皖召集项目组的相关技术人员全面分析了原因。“我们遇到的这种岩石叫软岩,没有水时稳定性较好、强度也较高,但一遇到水就会软化甚至溶解。目前国内尚无500米以上全软岩立井冻结施工的成功案例。”他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冻结工程处。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公司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林桂皖凭着一股钻劲,重新优化施工方案,更换钻具、钻头,使用大比重优质化学泥浆……漏浆、卡钻、掉钻等难题一一破解。他又使用精密仪器进行过程监测,防偏纠偏,强化过程监测,终于彻底攻克了打钻技术难题。
林桂皖的韧劲、钻劲得到了建设方的一致认可。对于这个项目,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评定书上写道,“(该项目)开创了我国深井全软岩冻结的先河……也开创了深埋冻土(岩)力学特征试验的先河。”
倾情付出,盯住市场,已过不惑之年的林桂皖赢得了一片赞誉:2009年和2010年,林桂皖分别获得全国煤炭建设系统“优秀项目经理”称号;2011年底,他被评为中煤特凿公司“先进工作者标兵”,并荣获了“特殊贡献奖”;2012年,他又赢得了安徽省国资委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今年8月,已经57岁的林桂皖再次披挂上阵,出任甘肃省灵台邵寨煤矿副井冻结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这是5年来他在陕甘交界地区负责的第七个项目。已近花甲之年,林桂皖仍然坚守在特殊凿井矿建一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